慢性脑缺血发病率高,据统计中老年人群中有2/3的人患有慢性脑缺血,是临床常见病。医学研究发现,慢性脑缺血是老年性痴呆、血管性痴呆、缺血性脑卒中等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长期慢性脑缺血会使大脑发生皮质萎缩、海马神经元变性、脑白质疏松等病理改变。因此,慢性脑缺血被称作是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隐形杀手”!

  • 治疗慢性脑缺血看它的发病原因:

1、大血管狭窄:颅内外大血管的动脉硬化性狭窄或闭塞。

2、小血管穿支动脉病变型:脑小血管改变特点如白质疏松、血管周围间隙扩大等,包括动脉硬化性和各种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如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等。

3、循环障碍型(低灌注型):包括低血压、心功能不全、主动脉瓣病变等心源性或其他血流动力学异常所致的脑灌注不足等。血液成分改变如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异常蛋白增多症等所导致的高凝血症亦有可能导致本病。

  • 治疗慢性脑缺血要看它的症状表现:

1、一般症状患者可能有一种或多种不适主诉,如头痛、头晕、头昏、头胀、头沉、脑鸣、全身疲乏感明显或局部的不适感等,多不伴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部分患者可有肢体麻木或无力、耳鸣、听力下降、视力下降、大小便控制能力下降等主诉。

2、睡眠障碍绝大多数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睡眠异常,常以失眠为主诉就诊,如入睡困难、多梦、早醒、再入睡困难、日间思睡、夜间失眠。

3、情绪改变多表现为情绪低落、烦躁、易怒、神情淡漠、对新鲜事物不感兴趣筹,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抑郁、焦虑等表现就诊于精神或心理专科。

4、认知障碍患者可出现反应迟钝、注意力下降、行动迟缓,其中近记忆力障碍可能是此病的早期症状,此类患者以健忘为主诉就诊者居多,症状多无特异性。

5、其他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面色晦暗、口唇紫暗、胸闷胸痛、恶心、厌食纳少、胃脘胀痛、胁胀胁痛、消化不良等。

  • 治疗慢性脑缺血要如何检查诊断:

1、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2、神经心理学评估

3、脑血管及灌注的评估:血管检查包括TCD、头颈部血管超声、CTA、MRA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脑灌注的评估脑血流灌注检查包括:计算机断层灌注成像、磁共振灌注造影成像、动脉质子自旋标记、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是测定局部脑血流量和代谢的“金标准”。

4、脑功能评价:脑电图、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

慢性脑缺血主要是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脑部长期无法得到充足的脑血流灌注,致使引发多种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慢性脑缺血疾病,治疗的关键在于去除危险因素,因此必须要做全面的检查,确诊病因之后再进行治疗,只有针对性的治疗,才能有治愈的可能。

1、干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和吸烟等。

2、针对病因治疗:包括颅内外动脉狭窄、脑小血管病变和白质疏松等。对动脉粥样硬化性或炎性血管狭窄且有手术适应证者,可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球囊扩张术和颅内一外动脉吻合术等。

3、改善脑循环治疗:目前常用药物有倍他司汀、氟桂利嗪、尼莫地平、前列地尔注射液、丁苯酞、尿激肽原酶等。

4、改善认知药物治疗:如胆碱酯酶抑制剂类药物及促进脑细胞代谢药物,胞二磷胆碱、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复方曲肽注射液等。此外,丁苯酞能够改善非痴呆性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和整体功能,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某些活血化瘀药物也能通过改善脑部血流改善认知功能,如谷红注射液等。

5、其他药物治疗:目前临床上对有CCH症状者,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及早给予杭血小板聚集、抗凝剂等,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点赞(120)
在线
客服
交通
指南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