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常说,父母是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是我们一生的依赖。


成年以后,我们也想要化身为伞,为父母遮风挡雨,成为他们的依靠。



近日,在华安脑科医院神经外二科病房里,发现一病床墙面贴着几张密密麻的图纸,走进仔细一看,上面认真记录着,从早上5点到晚上23:30,每个时间点护理患者的每一个细节,打动着在场的每一位医护人员。


01 老母亲生病以来 他记了2本“孝顺笔记”


在病房我们看到,老人躺在病床上神态安祥,床榻整洁、衣着干净,老人的床头,摆放着叠得整整齐齐的衣物和生活用品。旁边,便是儿子张先生的折叠床铺。


2022年9月,意外的脑出血让老人丧失了语言功能和吞咽功能,肢体瘫痪。突如其来的坏消息,让张先生慌了神,镇定下来后,他决定要暂时放下工作,全身心陪伴在母亲身边,为了让母亲有进一步的治疗,他带母亲慕名来到华安脑科医院,全力配合医生治疗的同时,开始负担照顾病床上的母亲。


张先生听从医生的指导,每天详细记录照顾母亲的内容。里面,有母亲一日三餐、两次加餐、五次进药的时间、数量,还有张先生的母亲大小便的时间和次数。除了记好照顾母亲的照顾细节,为了能让母亲恢复的更快还认真购买搭配好每顿的营养食材。


每天早上5点,张先生又该起床了。起床后,他先把饭做上,然后把头天晚上老母亲换下来的衣服、尿垫等手洗干净。准备好的饭,必须放进料理机里打碎,用滤网过滤后,晾至适宜温度后,张先生再给母亲打进胃管里。


稍稍收拾后,又到了他给老母亲“喂”药的时间。同样,药也得放进料理机里打碎磨成末,才能给老母亲“吃”。每天24小时除了晚上休息的四五个小时,张先生的所有时间几乎都花在了老母亲身上。

02 命悬一线 困于大脑

张先生说母亲平时身体一直不错,偶尔脑袋犯晕,常常休息两天就恢复了,一直以为是颈椎不好。今年9月份的时候“突发意识不清”,120送去了当地医院。紧急手术治疗,将命悬一线的老母亲救了回来。只是她术后仍神志不清并伴有肺部感染、高血压病3级,看到仍然昏迷病重的母亲,张先生非常着急,为求进一步治疗张先生带母亲由120转院来到华安脑科医院,办理入院。



入院后神经外二科团队为张先生母亲量身定制了治疗方案,在我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下,张先生母亲一直规律性进行高压氧、神经康复营养支持等治疗,现在张先生母亲意识逐步清醒,生命体征平稳,身体的其他的方面也在逐渐康复中。


亲情能照亮人的生命,使前行道路铺满鲜花,它是一种坚定的信念,一种执着的本能,自母亲生病的时间里,张先生都不离不弃地陪伴在母亲身边,深刻感受到他一直秉持着“只要对母亲好,就坚持做下去”的原则。也正是这样持续不断的付出和坚守,换来了母亲逐渐康复的好消息。

03 充分考虑患者 面对考验迎难而上



现在评估和治疗手段日益丰富,部分昏迷患者是有机会突破意识困境、重新迎接光明的。


随着华安脑科医院昏迷促醒中心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患者慕名前来,最终在华安脑科医院找回了康复的希望,杨先清教授等为代表的专家团队,不断探索脑促醒治疗方法,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以神经外科、康复科、重症医学科、电生理等多学科协作,神经调控、高压氧、物理康复等多手段结合的特色治疗体系,为此类患者提供全方位检查、评估和脑康复治疗,为更多的昏迷患者促醒带来希望。





点赞(0)
在线
客服
交通
指南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
{__SCRIPT__}